随机找几个翻看手机的人,问其“看啥呢”?有回答“同事发了个圈,不及时点个赞会觉得被忽视”;也有回答“领导刚在群里布置任务,着急回话呢”;当然也有回答“无聊,随便看看呗”。无论哪种回答,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,微信工作群正以迅猛之势在职场铺开。微信群自带便捷、互动、无纸化的优势,有的单位已将之作为一种工具在工作中广泛使用。不少单位大大小小的任务安排都通过群分派。
不少职场人士称:“微信工作群就像时刻在开会。”对于这种形式,您持什么态度?是支持还是反对?您是否感觉24小时被微信工作群“困扰”?对于这一似乎习以为常的方式,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,进行了一项有关“微信工作群,是否正在‘绑架’您的生活”的调查。
调查采取在线方式,样本总数1000份,均为在职人士。其中25-35岁、36—45岁各占40%,46—55岁占20%。调查结果显示:1000份样本中,手机中有10—20个微信群受访者平均占45.1%;10个以下占42.9%;还有12%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微信群超过20个。其中,25—35岁的受访者微信群最多,46—55岁受访者加入的微信群则相对较少。数据还显示:100%受访者均表示自己有微信工作群;其中42.1%的受访者表示所有微信群中,工作群占比最高。
重要事情还是私信或电话更靠谱
一般来说,加入某个微信群总有原因,或喜好、或好友、或工作……在加入的众多微信群中,哪类群占比最多?在给出的6个选项中,42.1%受访者选择“工作群”;28.7%的受访者选择“以各类爱好为主题的群”;18.2%的受访者选择“亲朋好友群”;选择“同学群”的占7.7%;1.9%的受访者选择“业主邻里群”;还有1.4%的受访者选择“其他”。由此看来,超过四成受访者的工作已离不开微信这一近年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。
每个人到底有多少个微信工作群?表示有1—3个的有61.7%;4-8个的有30.8%;9个以上的有7.5%;不同年龄段略有不同。
每天打开微信群的频率有多高?34%的受访者表示在5—10次左右;23.7%的受访者表示在10—15次之间;选择15—20次的受访者有10.3%;20次以上的有7.2%;还有24.8%的受访者表示“谁会去数打开的次数?打开次数实在太多了,数都数不过来。”
打开微信群首选关注的是什么?65.9%的受访者选择“工作群”。一位受访者说,在她的手机中,工作群不下10个,有公司群、部门群、不同类别项目群、客户群,还有用户方及项目各方参与的群,分别用于接收公司和部门的各种通知、公告,以及项目组内部交流、响应客户需求等。担心错过重要信息、不能及时互动引发误会,她还不能将这些群设为免打扰模式。她曾经将一个客户群设置成“免打扰”,没有及时回应客户咨询而被投诉。从此以后,为了减少误会或麻烦,她关闭所有工作群的“免打扰”设置。对此,她也有看法,“真要找我,可以直接私信或电话啊!群里那么多信息,怎么能保证每条都不漏?”
过半受访者习惯在工作群布置工作
虽然打开微信后,第一时间关心工作群的受访者超过6成,但对于工作群这种形式,受访者持怎样的态度?数据显示:仅12.9%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喜欢甚至反对这一方式,其中以36—45岁较多,在这部分群体中,有14.8%表示不支持。但总体而言,53.0%的受访者还是对工作群表示了“支持”;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有34.1%。
微信工作群俨然成职场“标配”。那工作群里会发生什么事?上司会不会常在群里布置任务?是否要求下属第一时间响应?调查数据显示,56.6%受访者称上司已习惯在微信工作群下达指令;34.3%受访者称上司要求下属必须第一时间响应;也有48.3%的受访者称虽然上司没有要求“即时响应”,但大家都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。人在职场,给上司留个好印象是必须的,抛开这点,即时回应也属现代职场礼仪之一;其余17.4%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上司对响应时间不做要求,因此没啥心理负担。
即便工作群已成常态,受访者也能接受,但还是有受访者坦言:工作群在便利沟通的同时,也天生“自带”弊端,沟通太便捷,导致工作时间被动延长。“有空看看”“文件微信发我”“我把和客户的沟通截图给你”……时间点已不再重要,任务成了首位。偶尔偷懒早睡,早上拿过手机,群里99+的信息也不是没可能……
调查数据也显示:在非工作时间(8小时以外),工作群出现工作指令已是常态,只有19.7%的受访者表示非工作时间不会出现工作指令;44.5%的受访者表示有时会有;而35.8%的受访者则表示这样的“指令”几乎每天都会出现。“自从有了工作群,貌似8小时工作制不存在了。”
有人感慨:自从有了工作群,生活似乎被工作给“绑架”了。对此感慨,赞同者占37.9%;给出“不好说”的占34.1%;剩下28%的受访者投反对票,认为工作群并没给生活带来困扰。
超三成受访者不介意8小时外指令
如果工作群中,经常在8小时以外出现工作指令,你怎么看?在给出的5个选项中,35.9%受访者选择“哪怕没有微信群,真有事也会通过其他方式通知,因此不介意”;34.3%的受访者认为这是“职场中不得不面对的事,没啥看法”;18.4%的受访者态度比较消极,表示“敢怒不敢言,保饭碗要紧”;其余受访者则相对“自我”,7.3%的受访者认为“老板无权要求员工下班后有事必回”,另有4.1%受访者更干脆,“一律不回应”。
8小时以外,单位是否有权要求员工必须及时回复工作微信?曾经有一则案例,外省市某饮品店店长在晚上10时后没有及时回复工作指令遭辞退,店长向该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求助,有关负责人表示:单位无权要求职工下班后有事必回。据《劳动法》第三条规定,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权利。下班期间,职工理应得到充分休息。用人单位应尊重职工休息权,不应随意侵占职工休息时间。而此案例引发的另一热议话题,就是下班后职工有义务“时刻准备着”接收指令、通知并及时回复吗?如果用时较长,是否属于隐形加班?
对于上述案例及网友热议,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、劳动法律法规专家洪桂彬认为:用人单位的管理权是有限制的,员工没有义务在“8小时以外随时待命”。如果是标准工时制员工,8小时外安排工作即属于加班,无隐形不隐形之分。根据法律规定,加班必须和员工协商,不能强制安排,员工拒绝加班不能算违纪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有两种情形除外:一是发生自然灾害、事故或因其他原因,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,需要紧急处理的;二是生产设备、交通运输线路、公共设施发生故障,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,必须及时抢修的。这两种情形之下的加班,单位不需要征得员工同意即可作出要求,但要按加班处理。
一定别在工作群里宣泄负面情绪
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在工作群里,有不少人在收到工作指令时,往往只回复两个字“收到”。调查中,有41.2%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这样做的。虽然未超半数,但代表较为普遍的职场心态。
为什么只简单回复“收到”?调查中,受访者认为工作群不是说其它事的地方;工作群主要是上司发布信息,一个小职员除了回复“收到”还能说什么;感觉除了“收到”无话可说是三个主要原因。
有没有担心或已经发现工作群存在一些问题?受访者在列出的5个多选项中,“秀工作,脱实向虚,工作停留在口头上”以77.1%排在首位;“变成向领导献媚、表忠心的秀场,为博领导开心拍马奉承”以76.3%排第二;“让员工不堪重负”以71.7%列在第三;除此,担心“容易泄密”和“可能滋生腐败”分别有53.8%和21.1%的选择。
一位受访者说,他所在的部门工作群就10几个人,大多数人都是“有事汇报无事沉默领导发话说收到”,但有位新入职的同事较“另类”,经常在晚上10时多甚至更晚在群里发话,有时是“求助”,有时是“咨询”,开始时还有人回复他,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回应了,“差不多每天都这么干,不就是想向领导表明自己天天晚上在工作么?不是秀是什么?”另一位受访者则表示,她所在的工作群,只要老板一发话,立马有人鼓掌,再加上一句“领导辛苦了”“谢谢领导关心”“我会努力的”之类,真正的有效信息则淹没在海量过载信息中……
职业发展专业人士认为,在工作群无可避免的当下,建立一套“工作群讨论礼仪”有必要性,以规避无效信息过载,回归建立工作群的初衷。工作群中,不管你是领导还是小职员,有问题务必把完整内容一次性发送,因为人的阅读习惯是一篇一篇的,如果一句句看,不但效率低也不易找出重点,还易被他人“插话”。当然也别太长,看起来太累。微信沟通更类似书面,需注意行文措辞,太过口语化或错别字满屏,会降低沟通效率。还有就是少发语音,除非实在不方便打字,事前得说明。在休息时间进行工作沟通,务必讲最紧急的事,并对别人表示歉意,尤其不能让人产生“当前还在工作”的错觉。除此,特别要注意别在工作群里宣泄负面情绪,让所有人成为“情绪垃圾桶”,也不要在工作群里拍过于明显的马屁。
不过,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,微信发展到今天,无论是工作群还是其他群,人们的热度似乎在消退。受访者中,对加入微信群依然保持着热情且经常发言的仅占19.5%;表示“一般吧,基本设置为‘免打扰’,想看的时候再看一眼”的有近半数,达48.1%;表示“热度已退,想退出又不好意思”的占32.4%。
至于微信群这一即时通讯工具的未来,依然看好并认为还有顽强生命力的有28.8%;不很看好,认为很快会被更新的技术替代的超半数,占53.4%;余下17.8%的受访者认为“不好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