卖一件产品只赚 0.0008 元,这样的生意你会看得上吗?
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四分之三、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30%,全世界都要按照它制定的行业标准执行。这样的生意你觉得牛不牛?
上面两个生意,看似矛盾,却又是同一个生意。
义乌双童,从小作坊起家,一直专注单一产品,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迭代,把小吸管做成了大生意。
在全球 " 限塑令 " 的风暴中,双童吸管凭什么越活越滋润?
不管是在咖啡馆还是在五星级酒店,虽然人们经常用到吸管,但很少会在意它的品牌。这个不引人注意的小东西,双童吸管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品牌。
在义乌众多的 " 隐形冠军 " 企业中,双童吸管的企业规模和营收并不出众,可就是这个体量不大的民企,受瞩目的程度却相当的高。
双童吸管至少上过 6 次《新闻联播》,其中还有一次是《新闻联播》的头条。
2011 年 5 月 7 日《新闻联播》头条报道了双童吸管
能有这 " 待遇 " 的企业,特别是和国计民生扯不上关系的民营企业,简直是凤毛麟角。
1998 年是中国互联网 " 元年 ",腾讯刚刚成立、百度还没出现。也是在这一年,双童吸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,开始经营电子商务。当它第一次摆上了全球超市巨头沃尔玛的货架时,距双童吸管用二手设备做吸管开始,仅仅 4 年时间。
二十多年时间,双童吸管占据全球超过三成的市场份额,平均一天生产 1 亿 7000 万根吸管,年产量达到 7000 多吨,产值 2 亿多元。
之前的吸管行业,一根吸管的利润只有 0.0008 元,也就是说 100 根吸管只能赚 8 分钱,而双童吸管如今却能让自己的产品毛利 100%,净利能达到 22%。
凭什么?因为双童吸管拥有 200 项专利,其中 8 项发明专利,吸管的专利数量占了全球 2/3。更厉害的是由它主导制定的行业标准,是全球吸管行业的唯一标准。
双童吸管的部分专利清单
在塑料污染越发受到重视的今天,特别是 2018 年开始全球多个国家和连锁餐饮业禁止使用塑料吸管,这些不仅没有让双童吸管遭受打击,反而给它带来了发展良机。
早在 2005 年,双童就开始研发淀粉为原料的可降解吸管。虽然因为成本高产品一直 " 滞销 ",可这个过去只占企业年销量 0.87% 的 " 赔钱货 ",却在 2018 年全球抵制一次性吸管的运动中,成了 " 新宠 "。2018 年,这些可降解吸管,一个月的销量比之前 13 年的全部销量都多。
吸管行业被称为 " 最难做的生意 ",双童吸管为什么做到全球第一?
从一台二手机器的手工作坊起步,到世界最大的吸管制造企业,双童吸管用了 25 年的时间。
双童吸管的创始人楼仲平,只有初中文化,是最后一代走四方的货郎。在卖吸管之前,他在全国各地闯荡了 10 多年,经历了 20 多个行当,直到 1992 年回到义乌,在小商品城租了个柜台代销塑料制品。
双童吸管就是从这栋民房的 2 楼(图中红圈处)起步
1994 年,有个生产吸管的老板找到楼仲平,说自己要上新设备,问他二手的旧设备要不要。楼仲平才由此进入吸管行业。后来卖设备给他的老板说:" 我这是‘引狼入室’,设备卖给谁都可以,就是不能卖给楼仲平!"
楼仲平进入吸管行业没多久,就干了三件颠覆行业的事情。
一是立品牌。
1995 年正是义乌吸管行业 " 爆发 " 的时候,从 1994 年只有 4、5 家吸管厂,一下增长到近 50 家。门槛低、拼价格,义乌的吸管行业乱成一锅粥。
楼仲平在这 " 一锅粥 " 里发现了个有意思的事儿。
当时,但凡卖得好的吸管,包装上都有两个小孩叼着吸管的图案。楼仲平查询后发现没有任何厂家注册过这个商标。
于是,楼仲平花了 2000 元 " 巨款 ",用这个图案申请注册商标,望图生义地起了 " 双童 " 的名字。
被楼仲平 " 捡 " 来的商标
就这样,楼仲平 " 捡 " 来了一个驰名商标,吸管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有了品牌。" 双童 " 成了当时整个义乌第 70 个注册商标,也是全国第一个吸管的注册商标。
二是树标准。
即便是在双童吸管开始接到沃尔玛、K-MART 这些国际连锁零售商的大订单后,中国吸管在别人眼中仍是低档货的形象。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,靠低价生存永无出头之日。
楼仲平在跟这些大客户合作时,发现了吸管市场上另一个空白:标准。
进这些大商超,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条形码和标准号。1998 年,双童的《聚丙烯饮用吸管》企业标准诞生,从此结束了中国吸管行业没有生产标准的历史。随后,双童的条形码申请下来,有了这个 " 身份证 ",双童吸管开始大规模进军商超。
双童标准战略实施路线图
双童吸管的这个 " 标准工程 ",让它一下和其他企业拉开了距离。尝到甜头的双童,开始抢夺行业标准的话语权——
2000 年建立了 ISO9001 质量体系;
2006 年制订起草通过了《聚丙烯饮用吸管》的行业协会标准;
2008 年《聚丙烯饮用吸管》国家标准通过审批;
2016 年,双童主导起草的 ISO 国际标准力压日本的标准,
由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,成了全球吸管行业的标准。
三是抢抓小客户。
伴随双童的市场扩张,来自国外客户的订单量几乎每年都在翻番,外贸比例一度超过 90%。这时候,楼仲平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,放弃大客户。
1997 年,楼仲平就用电脑接外贸订单。但几年后他开始推掉沃尔玛等一些大客户的订单,转而开始发力培养小客户。
这个日后被收录到清华等高校 MBA 经典案例中的 " 小客户原则 ",竟然是要放弃许多国际大客户订单,转而在国内开发咖啡馆、连锁餐饮这些小客户。
楼仲平甚至曾立下规矩,每家客户的订货量,不允许超过自己总产量的 3%。
这一切,来源于他对大客户的 " 恐惧感 "。当时双童最大的客户是欧洲一个经销商,一笔订单工厂开足马力也要几个月才能完成。" 如果我失去这个订单会怎么样?设备空起来,人挂起来,在这种恐惧感下你能报高价格吗?所以最后都是没钱挣。"
一边是大客户压价,一边是节节攀升的用工和原料成本,楼仲平开始思考,之前单纯追求企业做大,到底有没有意义?
在 " 做大 " 还是 " 做强 " 之间,他选择了后者。" 抓小放大 " 让双童有了上万家小客户,也有了面向更多需求场景进行产品研发的空间。
小客户原则
双童拿回了主动权,回过头再跟大客户合作,更有了底气。2005 年,双童的内外贸比例就转型到差不多各占一半,如今内贸比例更是到了 2/3 左右。
这不仅让双童躲过 2008 年那场哀鸿遍野的金融危机,反而借此成了全球吸管行业的龙头老大。
从家庭作坊到如今的全球第一,双童吸管似乎总有先人一步的 " 好运气 ",可这背后却是楼仲平这个 " 另类 " 中国企业家对 " 匠人精神 " 的独到见解。
楼仲平专注吸管 20 多年的 " 匠心 ",来自于他对日本 " 工匠精神 " 的学习。
然而,就在总理都谈 " 工匠精神 " 的当下,他却说纯粹迷信专注坚持工匠精神,企业不可能做大做成功。
2000 年,楼仲平第一次跟客户去日本考察。当他在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一次性筷子工厂参观时,发现这家小工厂做的一次性筷子精致得像工艺品一样,而价格更是能卖到国内一次性筷子的 100 多倍。这太让人震撼了。从此,日本的 " 工匠精神 " 成了他对企业和产品的追求。
楼仲平的创新,就是这样 " 钻牛角尖 " 想出来的。
吸管除了喝饮料还能干什么?这个问题让双童接连研发出了 300 多种各类吸管,仅吸管里一个小小的水流止回阀,就有 4 项自主知识产权。
他从日本企业身上学到了 " 专注 ",也学到了关注细节。
2003 年起,他开始从日本引进包括雨水收集利用、废水回收处理、中水循环利用和屋顶景观绿化等全方位的节能降耗设施,自己设计图纸建成了绿色低碳的新工厂,又花了上千万按着 3 星级酒店标准建起了员工宿舍。
双童吸管的员工宿舍
当时没人能理解楼仲平为了这些多花 1000 万图的啥,可是他的账算得很清楚——
每年可以节省 200 到 300 万。3 到 5 年节能降耗投下去的钱是可以拿回来的。节能降耗就是省钱,就是提高能耗的转化效率,就是让你的企业更干净、更生态。
按理说,楼仲平从日本企业的 " 匠人精神 " 上获益良多,可他为什么会说要警惕 " 专注致死 "?
这还要从他去参观过的那家筷子厂说起。2009 年,楼仲平第二次去参观这家工厂的时候,他看到设备还是那些设备,但生产线和工人却少了。而到了 2016 年,他再去日本时,这家工厂已经彻底关门。
看着一个极具匠人精神的企业走向消亡,楼仲平的感触很深。他觉得,根本上是因为 " 这不是一家时代的企业 "。也正是因此,楼仲平对 " 专注 " 也有了全新的解读——
专注把一个产品做好,但未必就只做一个产品。专注的是事物本身,是事业,而非某个产品。
跟不上时代的发展,即便你再有 " 匠人精神 ",产品做得再精致完美,也一样会被淹没在历史的进程中。
这也就是早在十几年之前,双童就开始寻找塑料吸管可替代原材料的原因。2005 年,可降解的玉米淀粉吸管就已经初步研发成功。因为价格昂贵,这个 " 备胎 " 在 2018 年之前一直滞销,生产线却从没被拿下。
因为楼仲平认为,环保是趋势,是未来一定会颠覆行业的方向。
双童吸管之所成为行业的 " 隐形冠军 ",并不是因为它的企业规模和赚钱多少来决定的,而是因为它做了许多别人不愿意做,但实际又必须去做的事情,这值得许多中国企业去反思。
在 " 赚大钱、赚快钱 " 的时代,有多少企业肯花上千万 " 冤枉钱 " 去做真正的节能环保?有多少人肯为员工配 3 星级宿舍?有多少企业愿意只守着一个赚不到大钱的小东西做了 20 多年,还在不停地创新?
双童吸管与正解局介绍过的拉链隐形冠军 YKK 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:
他们都善待员工,都专注于主营业务并跟随时代的发展创新,都将有益于社会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观。
这样的企业,希望中国越来越多。
✎
THE END